行业新闻

【学习】论当代意识形态的四重特征

25,04,2021辽建置地 3295人

论当代意识形态的四重特征


核心提示

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当前时代的重要性愈发突显。那么,当代意识形态具有怎样的典型特征呢?本文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意识形态的特征给予界定:首先,意识形态源于观念学,具有固执性或坚执性的特征;其次,意识形态作为观念,它既可能真,也可能虚假或谬误,因而它更多地呈现为具有欺骗性和虚假性的特征,因为它总是遮蔽或颠倒社会现实的真实情况。再次,意识形态因其具有现实性或物质性的基础、能够作用于现实的主体以及能够通过意识形态幻象结构社会现实而具有现实性特征。最后,意识形态的无意识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它与无意识都是永恒的,是一种结构性的要素;二是它与无意识相互作用、相互构成;三是它可以在主体无意识的情况下作用于主体,并呈现为意识形态的崇高对象。本文认为,搞清楚意识形态的这四重特性,对于深化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内容精选

自法国学者特拉西提出意识形态概念之后,意识形态已经成为一门复杂深奥的学说和理论。特拉西之后,马克思又大大推进了意识形态理论,这尤其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重要著作中。早期马克思对宗教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包括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黑格尔哲学)以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都有深入的研究和批判。20世纪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阿尔都塞仿效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人是政治的动物”,提出了“人天生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动物”的观点。不仅如此,阿尔都塞还把意识形态比作社会大厦的水泥,认为“意识形态是对整个社会的存在来说不可或缺的一种客观现实”。当代著名学者齐泽克依据其精神分析的独特视角,考察了后现代的犬儒主义意识形态,并提出意识形态幻象、意识形态幽灵、作为社会症候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等概念。当然,对当代意识形态理论进行研究的还有诸多学者,如英国的马克思主义者T. 伊格尔顿,法兰克福第二代旗手哈贝马斯提出的“科学技术就是意识形态”,等等。可以说,当代意识形态理论纷繁复杂,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犬牙交错,复杂而严峻,因此,搞清楚当代意识形态的本质与特征就显得尤为必要。基于意识形态概念的复杂性及其发展历史,本文试从意识形态的概念规定出发,对当代意识形态本质及其特征做一简单的分析和梳理,以有助于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深入,并试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提供可能的参考。毫无疑问,马克思在意识形态研究领域有非常深入而精辟的见解,它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意识形态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下面,本文试从观念性、虚假性、现实性和无意识性这四个维度对当代意识形态的特征作一简要分析。


一、作为观念复合体的意识形态及其坚执性

追溯意识形态的产生源头可以发现,意识形态首先是作为一种观念而存在的,因此,意识形态具有观念性特征。把握作为观念的意识形态可以从两个维度入手。


首先,众所周知,意识形态概念的原有之意就是观念学,来源于“Ideology”,它源自于法国政治家、哲学家德斯杜特·德·特拉西的著作《意识形态的要素》,不过特拉西使用这个词主要是为了给他的“观念科学”奠定基础。准确地说,在特拉西那里,Ideology应当翻译为观念学,还不能翻译为意识形态,因为当前的意识形态概念涵义更广,已远远超出特拉西对“Ideology”的界定;它虽然包含特拉西所使用的观念之意,但并不局限于此。有论者通过研究特拉西的观念学,指出“德·特拉西认为我们无法认识事物本身,只能认识对事物的感知所形成的观念。如果我们能系统地分析这些观念与感知,就能为一切科学知识提供坚实的基础,并得出更为实际的推理。德·特拉西对这一新兴的事业提出的名称是Ideology——从字面上说就是‘观念学’。”从这一论述中,我们可以对特拉西的观念学有所把握:第一,他的观念学所要研究的对象不是可感知的客观事物,而是人的意识、观念。第二,在特拉西看来人类科学知识是建立在观念基础上的,并且通过对观念的研究将推动科学知识的发展。第三,重要的一点是,特拉西认为事物本身无法认知,能认识的是人们对事物的感知所形成的的观念。


为了更好地把握特拉西的观念学,在此有必要对柏拉图理念论作一简要分析,因为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在此可以透过柏拉图著名的洞穴隐喻对他的理念论作一些阐释。在《理想国》第七卷的开头,柏拉图引入了洞穴隐喻,其大意是说一些人从小到大都面向洞底的墙面而被固定在洞穴里,并且手脚和脖子都不能动,只能直视前方。在他们身后较远处、较高处则有一堆柴火,在这些囚徒和柴火之间有一条处于较高水平面的小路,沿着小路还有一道作为间隔而筑的小墙。另外有一些人将器皿、木制玩偶等举过小墙,并发出怪响。那么那些囚徒就能在洞穴底部的墙上看到器皿、玩偶的投影,并以为怪响是由这些影子发出的。通过这一洞穴隐喻,我们需要把握住如下要点:其一,柏拉图区分两个世界的观点在这里表现得十分明显,一个世界是“影子世界”,即可感世界,也就是能够用眼睛、耳朵等感官感知的世界;另一个世界则是“火光”“太阳”世界,即可知世界,真理的世界,理念的世界,这一世界是理智的对象。其二,在这两个世界中,理念世界更根本,可以说,可感世界仅仅是理念世界的“表象”。柏拉图指出:“正是它,它是那四季和年岁的提供者,它是那可见的世界中的一切事物的主宰,并且,对于他和他的同伴们在洞穴中所见的一切,它,以某种方式,都是它们之因。”“它”指代的是火光、太阳,隐喻的是真理、理念。因此,当柏拉图说囚徒在洞中所见一切乃是受“它”主宰,他难倒不是在说可感世界受理念世界的主宰吗?黑格尔在其《哲学史讲演录》中对柏拉图哲学进行概括时,也把握住了这一点:“理念的本质就是洞见到感性的存在并不是真理,只有那自身决定的有普遍性的东西——那理智的世界才是真理,才是值得知道的,才是永恒的、自在自为的神圣的东西”。理念世界代表着真理世界,它与可感世界相比更为根本。其三,柏拉图所热烈追求的正是对理念世界的探寻,因为它更根本,它是真理,是万事万物的本质。所以,黑格尔说“对理念的热爱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热情”。在柏拉图这里,理念是一个完整的单元,是“太一”;理念不能分割,而只能“分有”。正因为此,作为观念学的意识形态同样具有“复合体”的坚执特性或曰“顽固的”特性。这其实有点类似于弥漫于当今世界中司空见惯的“左翼”意识形态和“右翼”意识形态之争。作为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识形态的“观念”,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甚至针锋相对,大有“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味道,甚至到了“见了黄河也心不死”地步。但是,“左翼”或“右翼”不过是意识形态的社会现象而已,是“对”意识形态观点的“分有”;其中真正存在的不过是“意识形态”概念本身而已。由此我们可以推出意识形态的一个典型特征,即“顽固性”或“坚执性”。人们通常将拥有意识形态的“顽固性”或“坚执性”的人,称之为“带着花岗岩脑袋去见上帝”的人,也是在意识形态的顽固性这一意义上而使用的。


现在重新回到特拉西的观念学,我们就会发现特拉西的观念学与柏拉图的理念论具有非常类似的特性:即意识形态的观念性及其坚执性的特征。而意识形态由特拉西的观念学发展而来,因而它就带有观念的特征,也就是说它一定程度上带有真理性。说意识形态是一种观念,并不一定就是说它是一种虚假观念,相反,它也可以是一种正确的观念。


其次,马克思使用意识形态时已经受到特拉西观念学的影响,并且在多个地方将观念与意识形态等同使用。马克思在论述关于资本的错误观念时,提到并引述了特拉西的著作《意识形态的要素》。马克思是这样说的:“劳动不断地被转换成资本——这一点明显地表现在德斯杜特·德·特拉西下述天真的论述中”,显然马克思在此对特拉西的看法持批判态度。紧接着这一句,马克思便引述了特拉西著作原文。因此,诚如论者所言:马克思“是熟知特拉西其人及其思想的,我们也有理由断定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就是来源于特拉西”。此外,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多次将错误的观念等同于意识形态,在此,我们仅举出一例:一方面,马克思说:“所谓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观念、政治观念、法律观念、道德观念以及其他观念也被归入宗教观念或神学观念的领域”。另一方面,马克思指出:“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结合这两句话,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对观念的用法,前一句说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观念、政治观念等等,后一句说道德、宗教和其他意识形态,可以直观地看到,这里的“观念”显然是与意识形态相等同的。不过,要点在于,这里的观念已经是在批判性的意义上使用的。换言之,马克思使用的“观念”与特拉西的观念正好相反,特拉西把观念视为真理,而马克思则把观念视为脱离现实的谬误。所以,在马克思这里,意识形态就是一种错误的观念,黑格尔、布·鲍威尔、施蒂纳等的哲学均属此类。


观念被特拉西视为真理,但他没有看到的是,观念一成不变之后会脱离现实而成为错误的观念。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由此看到了特拉西意识形态概念的弊端,因而用意识形态指称具有某种虚假成分的观念。“观念既有真理,也有谬误”[5],同样,意识形态既有真理,也有谬误。结合意识形态的起源以及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使用情况来看,可以认为意识形态具有观念性特征。


二、意识形态的虚假性

马克思不仅对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有深入认识,他还善于揭示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从而为我们展示出意识形态的虚假性特征。当然,马克思对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批判首先来自于他对宗教意识形态的批判。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开头,马克思提到了对宗教的批判。在马克思看来:“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宗教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就体现在它把上述这句话给颠倒了,宗教意识形态要维护的观点是:宗教创造了人。事实上,宗教仅仅是人们头脑的产物,是人们的幻象。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种种困难,但却不去加以解决和变革,而是耽于宗教幻象,沉浸于虚幻的幸福之中。所以,宗教仅仅是人民的鸦片,让人日渐萎靡。总之,马克思揭示了宗教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完成了对宗教意识形态的批判。


其次,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还可以追溯至黑格尔哲学,即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黑格尔哲学的虚假性。众所周知,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所批判的重点对象,说它是一种意识形态,一方面是因为马克思说过,黑格尔哲学是德国哲学最系统、最丰富和最终的代表,也就是说黑格尔哲学在当时的德国占有“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是因为黑格尔哲学也确实是一种虚假的“观念”。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本质作过彻底批判,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体现在黑格尔将绝对精神、理念、观念视为一切事物的创造主,视为不断运动和发展着的主体。事实上,在马克思看来:“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这就是说,被黑格尔视为主体的思维过程、绝对精神、观念不过是由人们的物质现实所决定的。因此,这些抽象观念根本就不可能是世界、历史的主体。总之,由于黑格尔局限于自己的预设中,为了论证自己的理念、绝对精神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把事实颠倒了,因而黑格尔哲学不过是一种虚假的意识形态。


最后,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虚假性的揭示,是他对当时德国社会流行的“社会主义”观念的虚假性的揭示。而这种所谓的“社会主义”不仅冒充社会主义名称,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而且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和迷惑性。针对赫斯等人的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批判性地指出:“他们把法国人的思想翻译成德意志意识形态家的语言,任意捏造共产主义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不仅如此,资本主义社会到处充斥着这样的虚假的意识形态观念。众所周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美化、吹捧资本主义社会关系、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视为是永恒的、最符合人性的社会。针对这样一种意识形态,马克思首先就指出其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将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形式加以正当化,试图掩盖其对工人的剥削,从而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其实当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乃是服务于统治阶级利益的时候,就已经展示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不过,为彻底揭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假性,马克思还从如下维度作了深刻分析:其一,马克思揭示了剩余价值,真正找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键。其二,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异化、商品化的严重现象。其三,马克思抓住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必将在这两组矛盾的作用下走向灭亡。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是永恒的、不可能是最符合人性的,相反,它仅仅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暂时的、过渡的阶段。总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乃是一种虚假的意识形态。


通过马克思对宗教意识形态、黑格尔哲学以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分析,可以发现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虚假性。综合来看,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体现在意识形态掩盖或者颠倒了社会现实的真实情况和特点。


三、意识形态的现实性

如上所述,意识形态具有“固执性”和“虚假性”的特征;但是,意识形态并不因其具有这两个典型的特征而失去其现实性的特征。人们通常认为,意识形态是某种“虚假”或“错误”的观念,但是,这一观念本身并非仅仅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而是存在于社会现实中,因而,意识形态非但没有脱离人们的日常生活现实,相反,它本身具有极强的社会现实性,因而,可以说,人们无时无刻不与意识形态构成的社会现实打交道。甚至可以说,意识形态就是社会现实本身。按照阿尔都塞的说法,意识形态“质询”着主体,建构着主体,意识形态保证着社会的再生产,意识形态“弥漫”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现实性的特征。


首先,意识形态通过作用于现实的、感性的人而具有现实性。这一点,可以从马克思的论述及其本人的经历来进行把握。马克思曾指出:“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这一论述一方面指出了人能改变环境,另一方面则指出了环境能改变人,这就是说人和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那么这与意识形态有什么关系呢?事实上,这里的环境除了包括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等等之外,当然还包括意识形态。换言之,不管意识形态是虚假的,还是观念性的,甚至是带有真理性的,它作为“环境”的一个要素必然影响着人本身。对此,阿尔都塞有过这样的论述:“没有不借助于主体并为了一些主体而存在的意识形态”。阿尔都塞在此指出了意识形态和主体之间的内在的两重关系:一是意识形态依赖于主体,这是很显然的事情,毕竟任何意识形态都是人创造的,甚至人为的;二是意识形态要作用于主体,也就是说意识形态对主体的生成有重要作用。可以看到,阿尔都塞相比马克思而言,只是更加突出了“环境”中的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这样,我们可以说,意识形态通过作用于现实的人而体现出其具有现实性。需要注意的是,不仅既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会通过作用于人体现其现实性,而且之前社会中存在的意识形态也会通过作用于人而体现出现实性。


其次,意识形态的现实性体现在它具有实际的物质基础,甚至意识形态就是 社会实体本身,阿尔都塞直接将其称之为“意识形态就是国家机器”。意识形态不仅通过人产生而反作用于人,而且它还通过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得以产生。马克思不止一次的表达过意识形态是由物质现实决定的。一定的意识形态总是从一定的物质现实产生的,一当物质现实发生改变,相应的意识形态也会发生改变。马克思曾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此外,阿尔都塞将意识形态的这一物质性现实说得更为明晰:“一种意识形态总是存在于一种机器当中,存在于这种机器的某种实践或多种实践当中。这种存在就是物质的存在。”在阿尔都塞看来,意识形态总是由相应的意识形态的机器产生的,这些意识形态机器包括家庭、学校、工会等等。所以,可以确定的是,意识形态因其必然具有物质基础而具有现实性。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意识形态的现实性体现为某种特殊的现实,即它并非是现存的“物质性”的“客观性”的社会现实,不是人们建造的看得见的“高楼大厦”或确定的“真理”,而是被意识形态幻象所结构的社会现实。


综合来看,意识形态因其总是作用于现实的主体、具有现实的物质基础以及通过意识形态幻象结构社会现实而具有现实性特征。


四、意识形态的无意识性及其崇高对象化

意识形态除了具有上述的观念性、虚假性、现实性外,还有一个较为复杂的特征,即无意识性,而意识形态的无意识特征总是与意识形态的“崇高对象”密切关联在一起的。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一书就是对意识形态崇高客体的详细论证。当然,之所以说“意识形态的崇高对象”就是由于意识形态的无意识特征。


众所周知,无意识本身是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概念,其实,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谈到了意识形态的无意识特征。但可惜的是,马克思并没有对其展开系统论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意识形态的无意识的表述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他们这样做了”。然而,有关意识形态的无意识性特征,还是常常被人们所忽略。不过,如果要深入把握意识形态的特性,全面地把握意识形态作用于主体的机理,就必须考察意识形态的无意识特性。


毫无疑问,无意识是精神分析所研究的主题,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意识分为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三层,由此确定了无意识在人的意识中的位置。不过,作为精神分析学大师的拉康,通过“主体的无意识即是他人的话语”这一论述将无意识的疆界扩宽了,他的无意识涉及到话语、结构性网络、象征性网络等等。可以说,正是拉康对无意识所作的这一拓展为意识形态与无意识之间的联系奠定了基础。阿尔都塞和齐泽克对意识形态和无意识之间的联系均作过较为深入的论述,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无意识性。


意识形态和无意识之间的联系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加以把握:其一,两者都是无历史的、永恒的,即“意识形态是永恒的,恰好就像无意识一样”。其二,两者都是一种结构性要素,并且由此发挥功能。意识形态是每一个社会中都存在的结构性要素,它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现实;而无意识则是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的结构性要素,它深刻地影响着主体的行动。其三,意识形态本身是由人产生的,而人的行为、思想本身又受到无意识的制约、影响,反过来,意识形态会作用于人,从而又会对人的无意识有所影响。因此,意识形态与无意识之间联系密切,相互作用。可以说,意识形态具有无意识特性。


齐泽克则从商品拜物教中的无意识以及信仰的客观性中的无意识两个方面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无意识性。商品拜物教是一种典型的意识形态,它与宗教意识形态具有同样的结构,只不过商品拜物崇拜的是人手的产物——商品、货币,而宗教崇拜的则是人脑的产物——神祇。那么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商品拜物教,它的无意识性体现在何处呢?这一点还得从马克思的那句名言开始谈起,那句话是这样说的:“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他们这样做了”。马克思在这里想表达的是人们把他们的劳动产品作为价值发生关系时,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使各种具体劳动作为人类劳动相等,也就是说他们没能意识到商品交换中存在的抽象。齐泽克借助于索恩-雷特尔的分析,将商品中存在的抽象视为“真实抽象”,这一抽象是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所以齐泽克说“‘真实抽象’就是超验主体的无意识”]。问题的关键就是,正是人们对“真实抽象”的无意识,才使得交换得以有效进行。否则,一当“参与者注意到了‘真实抽象’的这一维度,‘有效’的交换行为就不可能了”。并且,也是由于人们对“真实抽象”的无意识,才使得商品在人们面前具有神秘性。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商品拜物教的产生有赖于无意识,而这正是商品拜物教的无意识性所在。


综合以上论述,可以将意识形态的无意识性特征概括为以下方面:其一是意识形态与无意识相比而言,它们都是永恒的,都是一种结构性要素;其二,意识形态与无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构成;其三,意识形态可以在主体无意识的情况下作用于主体。


结语

意识形态既构成着社会现实,又深刻地影响着主体本身,其重要性在当前时代得到空前突显。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在二十一世纪这一渐趋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在各种错误思潮的猛烈冲击下,尤其值得马克思主义者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阐发。从观念性、虚假性、现实性和无意识性四个维度勾勒意识形态的四重特征,对于意识形态的研究具有积极作用。意识形态具有观念性特点,某种程度上说它就是观念体系,它既有真理的一面,也有虚假的一面。意识形态也具有虚假性,其虚假性表现在它总是掩盖或者颠倒社会现实的真实情况。同时,意识形态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性,一方面它有物质性基础,另一方面它通过意识形态幻象结构着现实。最后,意识形态还具有无意识性,这就是说它与无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构成。马克思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意识形态的这四个方面他都有所论述,可以说他对意识形态的把握是非常全面的。目前,虽然学界关于意识形态的研究已经日趋增多,但是由于意识形态本身的复杂性,关于意识形态还有很大的阐发空间。比如国家意识形态的运作机制、意识形态的再生产、意识形态的批判程序、意识形态幻象等等,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 辽宁省沈阳市南五马路185巷1号

  • 024-67919006

  • 邮箱:ljzdgs@126.com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网站首页 一键电话